工程测量的实习报告

工程测量的实习报告 6
前言
本次实习是土木工程课程中的一项实践性任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实习内容包括地形图测绘、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及全站仪使用等内容。实习过程中,我们将结合理论知识,参与实际操作,并进行成果整理与分析。
一、实习目的
- 掌握工程测量的技术原理及方法。
- 提高独立完成测量实践的能力。
-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实践的耐心与细心。
二、任务及要求
- 测绘图幅为40×50 cm,比例尺为1:500的数字地形图一张。
- 根据控制点布设平面和高程控制网(控制点起算坐标与起算高程现场指定)。
-
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并根据控制点上进行碎部测量,测绘地形特征点,并依比例和图式符号进行描绘,最后整饰成地形图。
-
在测绘的地形图上布设一幢民用建筑,并根据建筑物的平面位置,设计一条建筑基线(“L”或“——”字形),计算建筑基线点到设计建筑物外轮廓轴线交点的数据,然后将它们测设于实地,并作必要的检验。
-
了解并利用全站仪进行数字化测图原理和方法。
- 掌握全站仪的基本使用方法及原理。
-
进行建筑测设工作,包括直线定向、点位计算等。
-
了解并利用全站仪进行建筑物放样的原理和方法。
三、小组角色
本次实习由土木083班全体女生及一名转专业的男生组成我们三班的第五组。
- 我担任组长一职,在进行外业时,组织组员轮换进行练习,安排测量实习时间,并保管仪器及工具。
- 在做内业作业时负责成果计算和测设工作,并完成整个实习任务。
四、实习步骤
- 导线测量:
-
根据一组已知控制点出发,经过7个点(闭合多边形),形成闭合导线。
角度检核条件:多边形各内角的观测值之和与其理论值之差不超过 ±40″,其中n为多边形角个数。
辰位检核条件:上述理论值应为零,可实际上一般不等于零,但也应该满足限差要求。 -
水准测量:
-
采用普通水准测量或四等水准测量方法,测设目标点的高程,并根据已知点高程计算未知点的高程。
水准测量原理:利用水平视线和带有分划的水准尺,通过高差值计算地面两点间的高差。 -
坐标增量检核:
- 计算各边坐标增量,并检验其是否满足限差要求(通常为 ±40″)。
-
如不满足,则需重新调整坐标计算结果并重测测站,直至符合限差要求为止。
-
导线平差及闭合差调整:
- 进行导线平差计算,并根据给定的方位角及指定点的坐标计算其余方位角及坐标。
-
对闭合误差进行校正,若超过限差,则重测测站,直至符合限差要求为止。
-
碎步测量:
-
以控制点为起始点,测定碎步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并测绘地形图。
断点测设方法包括:- 直线定向法:直接从已知点沿直线方向量取所需距离,确定断点。
- 曲线定向法:使用圆曲线或其他曲率形式进行测设。
-
测绘地形图:
-
根据碎步测量结果,在比例尺为1:500的地形图上绘制并描绘特征点。
-
建筑基线计算及测设:
- 在测绘的地形图上布设建筑物,设计一条“L”形或“——”字形建筑基线,并根据其平面位置,计算出建筑基线点到目标建筑外轮廓轴线交点的距离和坐标。
-
使用全站仪进行测设工作,包括直线定向、点位计算等操作。
-
实地测设:
- 将 computed 坐标值转换为实地测设位置,并通过测量仪器将建筑物定位至指定点。
五、实习总结
本次工程测量实践任务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通过参与本次实习,我掌握了工程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流程,包括外业与内业的工作原理及具体实施步骤。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利用仪器(如全站仪)进行数字化测图和建筑物放样,并具备了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也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在水准测量过程中需要多次返工以确保高差值符合限差要求,这不仅考验了我的耐心和细心,也让我认识到认真检查的重要性。然而,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我相信这些经历将成为我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宝贵财富。
这次实习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工程测量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是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应用技能的体现。希望未来在职业发展中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宝贵的经验!
附录:实习成果图表(仅示意涵)
- 本次地形图测绘与测设记录表
- 全站仪测设现场操作照片
- 计算结果及实地测设坐标转换表
以上为本次工程测量的实习报告,供参考。
月4日下午月球发射工程制高点制导技术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是关于《制高点制导技术》(月4日下午)的实践操作,具体内容包括三角高程测量和导线计算等。实习地点位于XX地区,指导老师为XXX。
在实习过程中,我主要学习了制高点制导技术的核心原理、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以及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本次实习让我对制高点的传递高程、导线定位以及相关计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积累了实用经验。
二、实习设备准备
- 全站仪:用于距离测量和角度观测。
- 棱镜:用于三角高程测量。
- ** compass 量角器**:用于角度测量。
- 经纬仪(全极):用于定位和计算坐标。
三、实习操作步骤
(1)选定控制点位置
首先,我们在实习地选择4个控制点形成一个三角形网络。该控制点的位置应尽可能准确,并且能够覆盖整个制高点的测量范围。如若控制点分布不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2)全站仪安置与测距
在1号点安置全站仪,对中整平后进行测距。记录棱镜高与前视棱镜高之差,以确定1号点至5号点的水平距离。
记录: - 平距 $ L = 123.456 \, m$ - 垂直读数 $ h_1 = 0.789 \, m$
(3)角度测量
- 盘左观测5号点的棱镜:在1号点安置全站仪,盘左后,利用棱镜测距仪瞄准5号点,并同步记录平距、垂直读数和水平角值。
- 盘右观测2号点的棱镜:同样在1号点安置仪器,盘右后,再望远镜对准2号点,并记录平距、垂直读数和水平角值。
(4)计算高差
使用三角高程公式: $$ h = H_0 (b_2 - b_1) \cdot D $$ 其中: - $H_0$:起始点的测高(如1号点的高程) - $b_1$ 和 $b_2$:5号点和2号点的高度差 - $D$:控制点之间的距离
记录结果,初步检查计算是否符合期望值。
(5)导线定位与闭合差检验
根据测得的高差和角度值,进行坐标计算。最终将所有坐标代入导线网中,检验角度闭合差和高差闭合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通常为 $±0.1 \, m$ 或 $±4''$)。
(6)实地测量
通过实地测距、测角等方式进行距离与角度的再次确认,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校正,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四、实习心得
在本次实习中,我深刻体会到制高点制导技术的应用价值。以下是对我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反思:
(1)仪器操作熟练度不足
通过实践,我对全站仪的整平方法不够熟悉,容易出错。此外,对经纬仪各个部件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偏差。
(2)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
虽然掌握了制高点的基本原理和相关计算公式,但在实践中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具体工程中时,发现需要更灵活的思维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在角度测量过程中,如何准确对准棱镜中心以及如何高效地进行数据记录仍需改进。
(3)实践中的不足之处
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距离较长、角度较大的场景较多,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导致部分计算速度较慢或出现 inaccuracies。
五、实习收获与体会
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制高点制导技术的重要性,并且对相关仪器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具体收获如下:
- 掌握了制高点的基本原理:能够清晰地理解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 提升了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地测距和角度观测,提高了对全站仪、棱镜和经纬仪等仪器的使用技能。
- 培养了计算与验证能力:在导线定位中,需要综合运用坐标计算公式和测量数据进行验证,增强了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附录
(此处可以补充实习中的具体案例或数据分析)
以上为本次月4日下午制高点制导技术实习报告的完整内容。希望这份报告能够全面反映我的学习与实践情况,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其他同学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
本文地址:http://www.1zu.net/duanpianguigushi/13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