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_庐山的云雾教学目标

作文练习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古诗名句,了解庐山文化背景; 2、通过感受庐山云雾美景,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3、掌握《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的核心思想。
一、作文练习
1. 表达庐山文化的特点
在开头部分,你可以写庐山的自然景观、人文特色,或者你对庐山的看法。例如:
- 王维:“庐山塔,远近为奇。”
- 范仲淹:“庐山雾,迷云起。”
2. 回忆庐山的故事
讲述你在庐山游玩的经历或与庐山相关的经历,包括你对庐山的了解和感受。
3. 写一篇以庐山为主题的散文诗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庐山的美景、人文特色以及独特的文化魅力。
二、作文写作指导
- 初读课文
自由地阅读《庐山的云雾》,圈出能体现庐山特点的句子,如“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等,并反复读出韵律感。 -
然后与同学分享自己圈出的词语及感受。
-
读后交流
(1)根据你圈出的词语表达自己的体会: - 比如“瞬息万变”可以结合你的生活经验或所知,说明庐山云雾的特点。
- 例如:“雾来时好壮观;雾去时好轻悠;雾浓时遮住万般秀色;雾稀时披上外衣。”
(2)与同学比较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 哪个同学更喜欢庐山云雾?为什么?
- 写文章
根据以上的交流,尝试写一篇以庐山为主题的作文。例如:
三、写作练习设计
- 积累古诗
- 《望庐山瀑布》:李白的描写“云雾缭绕”展现庐山的自然之美。
-
苏轼的诗《题西林壁》:苏轼对庐山风光的评价,如“奇观怪胜,无穷尽似。众妙之手,任你玩也。”
-
结合实际生活
-
比如,描述你在庐山游玩时的感受,或者与当地人交流关于庐山的看法。
-
联系生活中的具体场景
- 在课堂上看到“庐山”的情景,模仿老师的语气,写一篇简短的文章。
四、作文写作指导
-
观察庐山自然景观
从图片或课本上了解庐山的自然风光特点,比如“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
思考庐山文化的意义
庐山不仅是自然景观,还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你对这座神秘而又美丽的城市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
结合所学古诗来写
-
比如,结合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谈谈对庐山的看法。
-
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作文中,你可以从自然美景、人文特色、文化魅力等方面表达你的观点。
希望这些练习和指导能够帮助你完成作文任务!如果需要更详细的写作建议,请随时告诉我。
《庐山云雾》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与美丽,理解语言文字中的生动意象。
一、教学目标
-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欣赏自然景色和文学作品,体会庐山云雾的神奇与宁静。
- 知识技能目标:
- 理解“千姿百态”“笼罩”“瞬息万变”等词的意义。
- 学会运用比喻句描述景物的特点。
-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想象和交流,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动美。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理解“瞬息万变”“流连忘返”等词语的意义。
- 学会使用比喻句描述景物的变化。
- 难点:
- 掌握“千姿百态”“笼罩”“瞬息万变”等词语的含义,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自然景观。
三、教学准备
- 教具:课件(包括庐山景物和自然诗文)、图片、绘画材料。
- 设备:
- 多媒体投影。
- 播放《庐山云雾》中的画面。
- 文本材料:
- 《庐山云雾》、《黄山云海》等诗歌。
- 教学工具:白纸、彩笔、黑板。
四、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 活动一(5分钟):
- 准备好的课件展示庐山的自然美景和图片。问学生“你们都看到什么?”
- 引出疑问:“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
让学生猜测并回答。
-
活动二(10分钟):
-
创设情景:将所有同学拉到办公室,描述庐山的自然景色,并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比如“站在山顶上,视野开阔,云雾缭绕……”
-
活动三(5分钟):
- 引导学生思考:“文字中的‘云雾’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第二部分:学习自然景物
- 第一部分(15分钟):
- 分层讲解《庐山云雾》的两段:
- 第一句(20秒):中心句“千姿百态”。
- ① 指引学生用“像”来描述不同姿态的云雾,如“像白色的云朵、黑色的云片”。
- ② 观看课件,引导学生理解“千姿百态”中的变化与美感。
- 第二句(20秒):自然过渡到比喻句,如“缠绕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 第三句(20秒):生动的动态美:“云雾弥漫山谷时像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时又像巨大的天幕”。
-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其他地方的变化现象。
-
第二部分(15分钟):
- 导入《瞬息万变》:用课件展示变化快的图片或视频。
-
回答问题:“这些变化是怎样的?”并引导学生理解“瞬息万变”的含义。
-
第三部分(20分钟):
- 以读代写,观察庐山云雾的变化。将不同姿态的云雾图画在黑板上,并用课件辅助讲解。
- 希望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变化的快慢、多变。
第三部分:感受情感,总结提升
- 活动一(5分钟):
- 让学生自由分享对庐山云雾的感受:“美丽、神秘、神奇……”
- 活动二(5分钟):
- 帮助学生背诵《庐山云雾》的二、三自然段。
- 引导学生理解“流连忘返”这一情感,通过课件或视频加深理解。
五、板书设计
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瞬息:眨眼间、呼吸间;万:多;变:变化。
教学反思 - 优点:通过互动和互动引导,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然景观。 -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尤其是在理解比喻句时。
希望这份设计对您有帮助!如果需要进一步调整,请随时告诉我。
《庐山云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生字及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熟读课文,通顺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一)导情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去过庐山吗?
2、简介庐山: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四季风景如画,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称。
3、谈话导入:庐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景观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了。(板书:3、庐山的云雾)
4、齐读课题。
5、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你想知道些什么?
6、梳理问题:
(1)掌握哪些生字词?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可以分为几段?
二、互动学习(二)初读感知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引导分析记忆生字:幻、添。
3、理解词语:秀丽、缠绕、弥漫、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板书:3、庐山的云雾)
(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1、现在我们已扫除了文章障碍,要想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以往同学们是怎样做的呢?
2、小组合作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明白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小组长分配好任务)
3、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延展学习(四)小结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回想本节课自己学会了些什么?
2、请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编成1-2题练习考考你的同学。(板书:1、庐山的云雾)
3、组织交流,评价作业。
根据意思写词语(1)形容变化速度非常快,没有规律。()
()形容变化速度快,变化又多,变化又急,变化又突然。
(2)形容变化速度快,变化又多,变化又急,变化又突然。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生字及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与神秘。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展示目标(2分钟)
1、出示自学要求,(请在5分钟内完成):
a、认读生字,读准字音,练习组词。
b、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文中的10个词语。
c、自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学生自学。
三、课堂作业(15分钟)
1、抄写生字。
2、练习感情朗读课文,将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3、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二、指导自学第二小节(4分钟)
1、自由读第二小节,(出示自学指导二),(6分钟)。
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什么?
2、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3、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到吗?试着读一读。
三、指导自学第三小节(5分钟)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小节。(6分钟)。
思考:这小节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变化又快又多)。
3、自读,找出描写云雾变化快变化多的句子。?
4、想像一下,庐山的云雾还可以变成什么?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哪个词语说明此时的作者忘记了回家?这时你想说什么?
五、知识拓展(2分钟)
出示关于庐山的相关图片。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习方法,体会庐山云雾的奇丽。
2、掌握生字词语,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揭示目标(2分钟)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2、出示教学目标: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习方法体会庐山云雾的奇丽。
二、指导自学第一小节(4分钟)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出示自学指导一),(6分钟)。
思考:这小节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想一想:这小节是如何展开的?作者在描绘什么样的场景?你能不能用美妙的文字来形容一下五颜六色的花呢?
三、指导自学第二小节(4分钟)
1、自由读第二小节,(出示自学指导二),(6分钟)。
思考:这一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变化又快又多)。
3、试着仿照作者的方法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4、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四、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哪个词语说明此时的作者忘记了回家?这时你想说什么?
五、知识拓展(2分钟)
出示关于庐山的相关图片。
活动总结
1、同桌互相练习向游客介绍庐山的云雾。
2、谁来当小导游,向我们介绍你眼中的庐山云雾?
3、让我们来当小画家,把庐山云雾画下来。
本文地址:http://www.1zu.net/duanpianguigushi/1567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