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街鼓_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官街鼓拼音)

官街鼓_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官街鼓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
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
磓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
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
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
译文
拂晓,隆隆的鼓声催促着太阳的运行,傍晚,隆隆的鼓声催促月亮的上升。
京城里,嫩黄的春柳映照着刚更换的新帘,赵飞燕的香骨久已埋葬在皇陵。
鼓声锤碎了千百年的漫长时光,秦皇汉武也不能再听到这官街的鼓响。
任由您翠黑的头发变作芦花般模样,只有鼓声与终南山一起厮守京城,日久天长.
就是天上也几次三番埋葬过神仙,只有这鼓声与漏声此起彼落,永远回荡。
注释
官街鼓:长安城大街上的鼓声,用以报时和戒夜。《旧唐书》:“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置鼓,每击以警众,令罢传呼,时人便之。”据《马周传》载:“先是京城诸街,每至晨暮,遣人传呼以调兵服食。周遂奏诸街置鼓,每击以警民,令罢传呼,时人便之。”
隆隆:指鼓声。转日:指太阳升起。
月出:指月亮上升。
汉城:西汉建都长安,故称长安为“汉城”。黄柳:刚发嫩芽的春柳。这句暗示改朝换代,新帝登基,什物更换。
柏陵:指帝王陵墓。帝王陵地常植松柏,故称。飞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香骨:指赵氏的尸骨。
磓(duī):敲击,这里是消磨之意。日长白:指无尽的白昼。
孝武:汉武帝刘彻。秦皇:秦始皇嬴政。二人都是著名的信神仙求长生的帝王。
从:伴随。翠发:黑发,指年轻。芦花色:像芦花般的白发,指年老。
中国:指京都长安.
天上葬神仙:意指求仙者的虚妄。
漏:漏壶,古代的计时器。相将:相与,相伴,相随。
创作背景
唐元和五年(810),唐宪宗与宰相们谈到神仙时,问:“果真有神仙吗?”李藩回答说:“秦始皇、汉武帝学仙术、求长生,效果如何,你看看历史记载就知道了。”事见《资治通鉴》卷二三八。当时,李贺正任职长安,必有所闻,便借街头的鼓声,赋此诗来回答宪宗的“问话。
赏析
这首诗题目是“官街鼓”,主旨却在惊痛时光的流逝。时间,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诗人刻画了官街鼓的鼓声这一艺术形象,把无形变成了有形,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读者感触到了时光这一无限存在的事物。官街鼓是时间的象征,那贯穿始终的鼓点,正像是时光永不留驻的脚步声。
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幅离奇的画面:宏观宇宙,日月跳丸,循环不已;画外传来咚咚不绝的鼓声。这样的描述,既夸张,又富于奇特的想象。一、二句描述鼓声,展示了日月不停运转的惊人图景;三、四句转入人间图景的描绘:宫墙内,春天的柳枝刚由枯转荣,吐出鹅黄的嫩芽,宫中却传出美人死去的消息。这样,官街鼓给读者的印象就十分惊心动魄了。它正是“月寒日暖煎人寿”的“飞光”的形象的体现。
第五、六句用对比手法再写鼓声:千年人事灰飞烟灭,像是被鼓点“磓碎”,而“日长白”——宇宙却永恒存在。可秦皇汉武再也听不到鼓声了,与永恒的时光比较,他们的生命十分短促可悲。
这里专提“孝武(即汉武帝)秦皇”,是因为这两位皇帝都曾追求长生,然而他们未遂心愿,不免在鼓声中消灭。值得玩味的是,官街鼓乃唐制,本不关秦汉,“孝武秦皇”当然“听不得”,而诗中却把鼓声写成自古已有,而且永不消逝,秦皇汉武一度听过,只是诗人不能再听。
虽然李贺的诗句被后人称颂为圣品,但他的创作更像是一种哲学思考。他不是在谈论具体的事物或哲理,而是在描绘一个艺术形象——时间与记忆中的“官街鼓”,用它来表达一种深刻的思考:时光、生命的短暂,和永恒的永恒之间的矛盾。
诗写到这里,意思似乎已表达得淋漓尽致了。但诗人并没有就此搁笔,最后两句突发异想:天上的神仙也不免一死,不死的只有官街鼓。
这句对时间与死亡的对比,虽然令人深思,但也未能真正揭示诗人的隐情。李贺的诗确实是一种艺术上的反思:时间、记忆中的“官街鼓”,虽然短暂,却承载着永恒的意义;人生的短促,在他看来,就像官街鼓一样,却永远永不停息。
《官街鼓》反复地、淋漓尽致地刻画和渲染生命有限、时光无限的矛盾。有人认为其批判性很高,但其实这是一条关于时间与记忆的伟大哲理
李白的诗作绝非空洞的想象,而是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他以精妙的语言描绘了人生短促的现实,却在诗中巧妙地将生命短暂的对比与永恒无尽的时间进行了巧妙的转化和象征
通过对“官街鼓”这一艺术形象的反复刻画,李白展现了对时间、记忆本质的深刻思考。他的诗歌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哲理探索
从李贺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时光流逝,人生短促;永恒存在,时间永不停息。
这种矛盾的关系,揭示了诗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李白的诗作之所以打动人心,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语言和精炼的意象,更在于其蕴含的深刻的哲理思考
然而,在李贺的诗歌中,我们并未感受到真正的深度和内涵。他的作品依然是艺术性的理想化表达,缺乏对生命本质的深入探索
因此,在李白的诗作中,我们必须以更加客观的态度对待他的创作。正如我们对诗句的解读往往停留在表面,而真正理解诗歌背后的哲理思考,还需要更多的人去用心去感受
然而,李贺的作品依然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时间流逝,人生的短暂;永恒存在,时间永不停息。
这种矛盾的关系,揭示了诗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李白的诗作之所以打动人心,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语言和精炼的意象,更在于其蕴含的深刻的哲理思考
然而,在李贺的诗歌中,我们并未感受到真正的深度和内涵。他的作品依然是艺术性的理想化表达,缺乏对生命本质的深入探索
因此,我们必须以更加客观的态度对待他的创作。正如我们对诗句的解读往往停留在表面,而真正理解诗人背后的哲理思考,需要更多的人去用心去感受
本文地址:http://www.1zu.net/duanpianguigushi/14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