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词《有感五首(其三)》的诗意赏析_有感五首其三杜甫原文翻译

杜甫的五首诗《有感五首(其三)》展现了他在唐朝初期对国家治理和军事建设的深刻思考。这五首诗围绕"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等场景展开,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是对个人政治立场的表达。内容上,诗人借优美的自然景象抒发情感,用简练而有力的语言描绘出"托孤于国"的主题。
诗中的每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作者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展现了对国家治理之道的理解与反思,这一特点使他的诗歌在当时广受赞誉。
以下是对杜甫《有感五首(其三)》的文章改写,内容保持原意不变,但语言风格有所调整: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等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治理和军事建设的深刻思考。诗人借优美的自然景象抒发情感,在诗歌中体现了"托孤于国"的主题。
每句诗都用简练而有力的语言描绘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同时充满了个人政治立场的表达。整体来看,这五首诗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杜甫时期最具标志性的诗歌代表作之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河南 province) 。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翻译
洛阳居于全国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四方入贡赋税,到这里的路程也大致相等。
我近日常听说,洛阳的国家粮仓里堆满了已经腐败的粮食,贫寒的老百姓正翘首等待皇上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呢。
巩固政权不要只着眼于城池的坚固,根本还在于不断革新政治,让百姓安居乐业。
只不过是皇帝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的负担罢了;要知道,所谓“盗贼”,本来都是皇帝的臣民啊。
创作背景
《有感五首》一般认为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秋,当时杜甫在梓州一带。而杨伦持不同观点:“此诗或编在广德元年之春,事迹既多不合。或编在是年冬,方当蕃寇狓猖,乘舆播越,岂宜有‘慎勿吞青海’语,且此时而欲议封建,则亦迂矣。详其语意,当是收京后广德二年(764)春作。盖吐蕃虽退,但诸镇多跋扈不臣,公复忧其致乱,作此惩前毖后之词。未几,仆固怀恩遂引吐蕃、回纥入寇,亦已有先见。所谓编次得,则诗意自明也。”这五首诗和当时国家的政治军事有密切关系。
名家点评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上四述时议,下四讽时事。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口闻”,言近日有闻。此两字直贯两句,谓传闻驾将东幸也。“金汤”,指洛下。“宇宙新”,起下“行俭”以安反侧。
园林点评
清代李 thous《诗法易简录》:通首一气转折,气足神完,议论尤为醇正。
本文地址:http://www.1zu.net/duanpianguigushi/1569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