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_角的初步认识说课视频一等奖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教学设计与思考,谈谈我对《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程的理解与教学实践。这是一节针对二年级学生的数学课,内容涉及角的初步认识,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基本特征,并掌握画角的方法。
一、教材分析
-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识别出生活中的角,并知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会用直尺画简单的角。 -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摸一摸等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兴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
德育目标:
感受周围物体外表有角的现象,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
重难点:
- 角的特征(顶点、两条边)是本节课的核心,也是重点。
- 角的大小由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决定是难点,通过活动角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索这一规律。
二、教学设计
- 引入环节
在上课前,我设置了疑问激趣的形式,如:
(1)谁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哪些物品带有角?
(2)如果我能用手头上的小三角板或者不规则纸来判断它是不是一个角。那好,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这样的设计既有趣味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
- 尝试环节
- (1)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展示自己折出的角,并在小组内交流角的特点。
- (2)在实践中验证:拿出准备好的活动角(如教具中的直尺、活动角等),判断哪些是角,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确定的。
这样的环节既体现了动手实践,又通过观察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角的基本特征。
- 探究环节
- (1)设计尝试题:指出下面图形哪些是角?为什么不是角?(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一个点只有一个角。)
-
(2)对比性练习:用活动角比较不同大小的角,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为什么直尺上的角较大,活动角上的是小角。这一设计为探究角的大小规律提供依据。
-
应用环节
- (1)通过判断题:下面哪些是角?(小组合作完成)
- (2)动手实践:用活动角画出一个角,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画的。
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巩固角的认识。
三、教学实施建议
-
激发兴趣
开展疑问激趣活动,引导学生以提问的方式思考问题,如:“谁可以告诉我关于角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
注重实践
在动手实践中发展几何直觉,通过分组合作、观察操作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在尝试环节中,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加深对角的理解。 -
引导探究
设计对比性练习,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地思考问题,如:“为什么活动角上的角小?”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关注差异
为不同特点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实践环节,例如,先尝试折纸角(适合折手好胜的小朋友)、再用直尺画角(适合动手能力强的同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探索学习。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亮点在于:
1. 从具体到抽象:通过观察、摸一摸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基本特征。
2.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对活动角变化的观察,发现角大小变化的原因,从而掌握画角的方法。
3. 互动合作:小组讨论和动手实践,为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不足之处在于:
1. 活动准备不够充分:部分环节未能及时完成预期目标,需要在课后进一步完善。
2. 语言表达不够明确:虽然通过提问激发兴趣,但学生的回答是否能准确传达自己的想法仍需进一步优化。
总的来说,这节课设计合理,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我期待同学们在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中真正理解角的特征,并掌握基本画法!
谢谢大家!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1. 魔术表演:角的自我介绍
出示课件,展示一张由长方形到三角形变化的情景(去掉一条边),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这不是一个三角形吗?”
- 引出疑问:“它是不是一个新的朋友呢?”
- 通过引导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生活中的角
- 出示课件或实物:校园中的角(如课桌边、气球、书封面等)。
- 学生观察并指出自己的发现:“角不是一点也不是一条线,而是两条线和一个点围成的图形。”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角”的基本特征。
-
引入概念:角的几何形状
- 展示课件中的几组图形(如直角、钝角、锐角),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之处?”
- 强调:“它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
通过直观对比,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概念。
-
激发思考:角的特征
- 学生自由发言或小组讨论:“角有尖锐的部分叫什么?直的叫做什么?”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角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是角的顶点,两条边是角的两边。”
- 强调:“角是由两条线和一个点组成的图形。”
二、自主探索,认识角
1. 操作体验:角的形成
- 学生在课前准备:直尺、三角尺、活动角(如纸扇)、剪刀、彩笔等。
- 活动:找到家里的物品中包含角的地方,并用活动角或剪刀画出一个角。
- 交流汇报:学生展示自己画的角,教师指出“角”的特征。
- 观察图形:抽象概念
- 出示课件:抽象出不同的形状(如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提问:“哪个是角?”
- 学生讨论:角是由两条线和一个点组成的图形。
-
教师强调:“无论图形的大小、颜色,角的本质都是由两条边组成,并有一个顶点。”
-
实际操作:找角练习
- 出示课件或实物:纸条、剪刀、彩笔等工具,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角。
- 学生上台展示,教师指出:“角有尖锐的部分叫顶点,两条边是角的两边。”
- 指导学生用直尺和三角尺准确画出角,并与同桌交流。
三、理论总结,巩固知识
1. 回顾知识点:角的认识
- 教师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 学生回答:“我明白了角是由两条边和一个顶点组成的图形,而且角具有大小和形状的特征。”
- 强调:“角的大小只取决于两边张开的角度。”
- 巩固练习:角的判断
- 出示课件或图片,学生判断几个图形是否为角,并用彩笔画出其中的角。
-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展示并讲解正确答案。
四、总结提升,拓展应用
1. 游戏环节:角的大小比较
- 出示课件: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学生选择哪个角更大,并解释原因。
-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角的大小由两边张开的大小决定,与边的长短无关。”
- 生活应用:角在实际中的运用
- 学生举例:门扇、三角板等物体中包含角的例子。
- 回答:“门扇的打开和关掉就是一个直角;三角板上有各种不同角度的角。”
- 强调:“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比如门轴的设计就是基于不同的角来调整使用的。”
五、评价与反馈
1. 学生自评:今天学到了什么?”
- 学生分享学习感受和收获。
2. 教师总结评价:今天的表现**
- 教师表扬积极发言的学生,并肯定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 角是由两条边和一个顶点组成的图形 | 边1 | 边2 |
|-----------------------------|--------|
| | |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有效的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中,我设计了多样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来认识角,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也帮助他们建立了正确的认知框架。同时,在互动环节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逐步理解“角”的本质特征,并在实际应用中掌握基本知识。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
教学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
教材分析:
- 角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通过具体实物观察和操作来逐步形成表象。
- 教材设计了折纸、折角、做角等活动,帮助学生感知角的特征,掌握角的名称和画法。
-
通过动态的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角的大小变化。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认识角,明确其特征;会用直尺画角。
- 综合与实践能力:培养观察、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
情感态度: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认识角的特征,会用直尺画角。
- 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掌握角的画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 教法:
- 情境引导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 操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知角的特征。
-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 media 的动态效果,增强学习趣味性。
-
学法:
-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观察、操作,独立思考。
- 合作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增强参与感和团队意识。
- 体验感受法:通过亲身体验角的大小变化,加深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引入新课(10分钟)
- 情境创设:
- 教师亲切地问候学生,用熟悉的实物引出角的概念。
-
提到“小手”和“红领巾”,帮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
-
观察与操作:
- 通过观察教具,如剪纸、彩纸的角,引导学生识别角的基本特征。
-
让学生在教具中寻找角,明确其形状和边的特点。
-
激发兴趣:
- 调整座位,用动作引出“手心朝上”,营造积极学习氛围。
第二部分:探索新知(20分钟)
- 动手实践:
- 找角:让学生在课桌上找角,明确其特征。
-
折角:通过折叠教具,观察边的张开情况,引出“角”的定义。
-
观察与比较:
- 教师展示不同大小的角,引导学生比较角的大小。
-
让学生猜测哪个角大,通过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
画角:
- 介绍工具(直尺),示范画角的方法。
- 鼓励学生尝试自己画角,并在纸上记录角的特征。
第三部分:深入理解(15分钟)
- 回顾总结:
- 回顾角的基本特征,明确其名称和大小变化规律。
-
让学生回答问题:“角由什么组成?边有什么特点?”。
-
拓展延伸:
- 展示生活中的角,如剪刀、门轴等,帮助学生发现角的 ubiquity。
- 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应用性,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第四部分:课堂总结(5分钟)
- 总结回顾:
- 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强调角的认识意义。
-
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回答问题:“什么是角?画角的方法有哪些?”。
-
布置作业:
- 独立完成画角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 指导家长帮助孩子掌握角的名称和大小变化规律。
四、板书设计
``` 《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设计
- 角的认识:
-
特征:一个尖尖的点(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
角的大小:
-
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度无关。
-
画角的方法:
- 用直尺测量顶点到顶点的距离作为第一条边;
- 然后根据需要调整第二条边的方向和位置。 ```
五、评价与反馈
- 课堂表现: 学生能准确识别角,理解其特征并会画角。
- 课后作业: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认识。
通过这一教学设计,学生将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角的特征,并学会画角的方法,为后续学习平面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
《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规划:
一、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认识角的概念,了解角的基本特征。
-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实验性。
-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流程设计
(一)旧知导入——利用钟表、折扇图片引出角
- 课件展示:播放钟表和折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 教师示范:用电脑演示时针指向数字的过程,强调钟面上有角度。
- 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钟表上的角度、折扇上的角度等。
(二)探索新知——联系生活,建立概念
- 说一说:
- 学生自由发言:角在哪里?角有什么特征?
-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
- 摸一摸:
- 学生用手指画一个角(注意角的两边要直直的)。
- 师范示范,强调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 找一找:
- 学生动手在黑板上找生活中的角。
- 回家后与家人分享发现。
- 折一折:
- 教师展示活动角,学生用活动角折出不同的角度。
- 重叠两边是否一样长,强调角的大小由两边叉开的角度决定。
(三)认一认——明确角的特点
- 说一说:
- 学生根据教师示范,用自己的话描述角的特点。
- 画一画:
- 每位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 操作实践:
-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活动角(角的大小由纸片决定)。
- 学生展示自己的角,并说明角有多大。
(四)巩固练习——发展思维能力
- 判断角:
- 师范示范,学生逐一判断并说出理由。
- 数角:
-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条线段,让学生指出有几个角。
- 说一说:
- 学生描述生活中看到的角,并与小组同学分享。
(五)总结延伸——巩固角的认识
- 师生互动:
- 教师向学生展示《红角与蓝角比大小》的故事,强调角有大有小。
- 活动总结:
- 通过操作和讨论,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教师示范与语言规范
- 语言准确:教师的语言要简洁、明确,避免模糊不清的表述。例如,强调“顶点”、“两条直边”等。
- 活动指导:在动手操作环节中,教师要示范活动方法(如用活动角折角度),并注意动作要规范。
- 语言引导: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拓展延伸
- 角的大小比较:
- 教师设计“比一比”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不同的角,并解释其大小关系。
- 角的分类:
- 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把角分成锐角、直角和钝角。
五、板书设计
角的认识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
六、教学反思
- 学生的参与性:通过“说一说”、“做一做”,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 语言表达的培养:教师示范后的操作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
- 角大小的比较:故事引入为角的大小比较提供了直观的教学手段。
希望以上设计能符合你的需求!如果需要进一步优化,可以随时提出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1zu.net/duanpianguigushi/154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