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教学设计_《花木兰》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5-09-03 09:37:19 阅读 : 次

《花木兰》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
- 探索并理解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 分析相关词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复杂情感,分析相关词语。
-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花木兰》中的戏曲风格,感受其深刻的情感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45分钟)
1. 教学目标 revisitation
教师提问:
1. 你知道哪些古代人物替父从军吗?
2. 这首《花木兰》是哪类戏曲作品?
学生自由回答。
2. 演奏乐曲《花木兰》,引入角色魅力
音乐播放:花木兰合奏 1. 提问:这首音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ABA′形式) 2. 通过观察,了解主题部分A的特点——昂扬有力、坚定果断。 3. 学生自由猜测:主题A由什么乐器演奏?
学生回答:
- 板胡
- 群风号
教师总结:板胡是古代民族乐器中的重要成员,在音乐中有着独特的表现力。
3. 演奏主题A伴奏
- 提问:那部分音乐的情绪如何?表现了什么?
- 学生自由回答:
- 感动、有力(气势)、坚定、果断
- 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亲人的思念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木兰以坚定的决心替父从军,展现了民族精神。
4. 分析相关词语
教师讲解:
1. “不期而遇” —— 刻划出“机智”与“无奈”的感觉。
2. “幸会” —— 刻划出“情敌难逢”的心理活动。
3. “张灯结彩” —— 刻划出“奋勇前进”的力量感。
学生小组讨论: - 这些词语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 有什么共通点和独特之处?
教师总结: - 共通点:都是描述木兰在战场上的坚定决心和英勇表现。 - 独特点:每一句都充满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的热爱。
5. 播放乐曲《花木兰》第一部分
- 提问:这部分音乐的情绪如何?
- 学生自由回答:抒情优美、展现了深厚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木兰与将士们在战场上凭借勇气和智慧取得胜利,体现了民族的团结精神。
6. 教师总结
- 通过欣赏《花木兰》这一合奏作品,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程。
- 木兰替父从军的时刻,不仅象征了对祖国的热爱,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力量。
- 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像《花木兰》一样,能够激发更多人关注社会、热爱国家的情感。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
1. 节点分析:A —— 情昂有力;B —— 惟和优美;A′ —— 动且热烈。
2. 表达意义:木兰的勇往直前、对祖国的热爱与思念。
通过这次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还能感受到民族精神与情感,为后续学习其他历史人物埋下伏笔。
本文地址:http://www.1zu.net/duanpianguigushi/14981.html
上一篇:五年级《桂花雨》优秀教学反思_部编版《桂花雨》教学反思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