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小》教学设计(比大小数学教案)
2025-08-25 16:09:59 阅读 : 次

《比大小》教学设计1是最佳的教学设计,因为它涵盖了完整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从知识讲解到互动活动再到检测反馈,结构清晰,内容全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比大小的意义并掌握相关方法。
《比大小》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比大小》(教科书第17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 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 经历操作探究比物体数量多少和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探究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和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地使用“>”、“<”“=”号,并将数的大小比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一、辅助环节
-
板书设计:
plaintext 课件演示:比大小符号“>”、“<”、“=”的含义和用法。 -
教学指导方法:
- 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 考察学生能否正确描一描“>”“<”“=”的笔画,并判断哪些是钝角、锐角等。
二、“先学”环节
- 教师指导阅读:
- 教师在黑板上呈现教科书第17页的情境图。
- 鼓励学生观察并思考:“照着上面的例题,把“>”、“<”和“=”分别写出来。”
-
点明:今天我们要学习比大小。
-
完成思考题:
- 出示思考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
- 教师提问: ①请举手并说出哪两个数相等? ②请举手并说出哪个数比较小? ③请举手并说出哪个数比较大?
三、“后教”环节
- 更正环节:
- 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题解答。
-
教师指出正确的书写方法,并指出错误的写法,及时纠正。
-
**讨论环节:
- 讨论“>”、“<”和“=”的写法特点。
-
提问学生: ①为什么前面是小数呢? ②如果两个数字一样,怎么判断大小?
-
小组合作:
-
学生分组讨论“>”、“<”的写法是否正确,并完成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
**总结环节:
- 回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
- 强调:通过操作探究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和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四、板书设计
plaintext
课件演示:比大小符号“>”、“<”、“=”的含义和用法。
五、课后练习
- **完成教科书第20页的作业题。
- 回家实践:
- 家庭里的东西(如碗、碗盖等),数一数数量,填出大小关系。
教学反思:
- 优点:
- 能够引导学生操作探究比物体数量和大小的方法。
-
通过思考题和讨论环节,帮助学生理解符号的意义。
-
不足之处:
- 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先学”环节和“后教”环节的讲解。
-
如果学生对书写规则有疑问,可以多举一些例子进行强调。
-
改进措施:
- 定期开展小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
-
在板书设计上更加详细,确保学生的理解。
-
后续工作:
- 接下来的第二单元会继续补充更多关于数的大小比较的内容。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比大小》的教学环节。
《比大小》教学设计与改写
**一、旧知辅垫**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数字的读法和比较方法。本节课的内容为下一节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1. 出示主题图:猴子们带着水果来参加活动,请学生找出哪些数目相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符号的含义,并通过对比操作解释等于的意义。
(二)探究“
本文地址:http://www.1zu.net/duanpianguigushi/14844.html
上一篇:大四预备党员思想汇报(大四预备党员思想汇报2020)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