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阅读及答案_苏轼《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阅读及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及答案:
苏轼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首联)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苏轼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副联)
山忆喜欢②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末联)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所作。②喜欢:头发花白。③地名:在大散关上。)
这里代指故乡山水。
8.首联数字的运用非常巧妙,请作赏析。(5分)
9.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6分)
答案解析:
1.“七千里”极言被贬路途之远,“二毛人”写自己头发花白,“十八滩”写滩多险大,“一叶身”写孤独凄苦。(2分)这些数字构成了比喻、对比,既写出了被贬路程之远,又刻画了自己神态之憔悴,还写出了艰难的处境。
8.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3分)作者被贬,悲伤不已;但见长风送客、积雨浮舟的壮观景象,精神为之一振,认为自己一生所经历的风浪很多,因而不止是略知路途。言外之义是这次贬官,实在不算什么。这体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精神。(3分)
9.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6分)
答案:这篇文章通过苏轼七千里外的 scenarios,展现了一个被贬谪后的个人经历和感受,充满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与感悟。苏轼在面对困境时,依然保持了乐观、豁达的心态,这种性格风格也成为了后世传诵的经典人物形象。
苏轼的诗歌常常能够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深思与共鸣,他的一生都是一场关于人生智慧和个人境界的修行。
(注: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
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数字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
(苏轼:1037年-1100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本文地址:http://www.1zu.net/duanpianguigushi/13303.html